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三十五章 吐蕃再侵

關燈
鄒青鸞一大早便起身,吩咐仆役灑掃庭院、居室,同時派廚娘出去,喚菜農到門前來。

偌大的長安城,卻並沒有專門的蔬菜瓜果供應基地。包括皇家在內,多數貴人城外都有田地、莊院,每日往城內運送蔬果,實在吃不了的,才遣人送去東西兩市販賣;至於平民百姓,或者李汲這種中下層官吏,便只能寄望於城外的小農戶了。

長安周邊田地,多數都種上了蔬果,農人每日清晨采收,然後擔入長安四門,走街串坊,各家售賣。其實以青鸞的身份,大可以命廚娘出去采買,只是她習慣於自任庖廚,廚娘都變成了她的下手,因而對於菜蔬,往往要自行挑揀才肯放心。

廚娘去不多時,便將一名菜農喚到了門前來。青鸞就站在門內觀瞧,並指點廚娘揀選,最終花十五錢買了些菘、芹、蕺和胡瓜。

見廚娘挽一提籃,盛裝菜蔬而入,青鸞又再翻撿一番無誤後,這才忍不住嘆息道:“尚在秋令,百蔬可食,若在隴右啊,這一籃只須兩個錢……”

廚娘答道:“即便長安城內,天寶年間,也頂多三錢。不過還好,沒有米麥漲得快……”

——這廚娘就是長安本地人,經歷過天寶年間的太平繁盛之時。

隨即問青鸞:“這些菜蔬,是蒸煮啊,還是涼拌哪?”青鸞笑道:“如此新鮮,涼拌即可,你去屋後摘些蔥葉,切碎了和著豉汁澆上。”廚娘聞言甚喜。

中國自古便有吃熟菜的習慣,但到了唐朝,無論貴賤,除了腌漬保存外,對於新鮮蔬菜反倒喜歡生食——部分水果,比方說梨,卻喜歡吃熟的。不過麽,終究疆域遼闊,各地風俗不盡相同,具體到青鸞出身的隴右,則以熟食為主。

大抵這一習慣是傳自西域,再往上推,源頭或在北天竺,習慣將菜蔬煮得爛熟,再加酥油和各種香料拌勻。相對而言,當時的中國菜還是比較清淡的,不習慣放太多香料,即便熟食,也基本上都是鹽水煮,或者蒸後澆上豉汁。

所以說,長安出身的廚娘是不大喜歡吃熟菜的,則聽青鸞說咱們今天不蒸不煮了,就吃生菜,不禁喜上眉梢。

當下提著籃子,去汲水來清洗。青鸞內心盤算,今日午飯可以煮些薄粥,配炊餅(蒸饅頭)和豉汁生菜……

她還在隴右當官妓的時候,雖然還要幫忙烹飪和漿洗,頗為勞碌,日常夥食倒不算太粗劣,加上應奉官員們迎來送往的宴席,美酒佳肴也品嘗過不少,然而天性還是喜歡食素——不要以為善烹羊湯的,就一定喜歡吃羊肉。所以總也搞不明白,自家郎君為何對肉食如此執著,幾乎餐餐都不能無肉呢?

這肉啊,魚啊的,真有那麽好吃麽?

李汲在時,自然要照顧郎君的喜好,等到李汲出差離家,青鸞就恢覆了日常食素的習慣,往往四五日才見一點葷腥。至於仆役們,自然主人家吃肉你喝湯,主人家喝湯你也喝湯;青鸞倒不至於苛待他們,但對於李汲在時,往往將吃不完的肉食全都賞賜給仆役,也覺得頗為肉痛。

——吃不完,可以下頓熱熱再吃嘛,頓頓都吃新鮮的,家中哪來那麽多錢啊?

尤其這長安城裏百物騰貴,常使青鸞膽戰心驚。最要命的是這物價,尤其是日常所需的糧食、蔬菜、魚肉、鹽醬等,還一直都在往上漲,雖說漲幅並不大吧,但即便菜蔬正當令的時間段,也絲毫不見落啊,這日子真是太難過了!

——其實隴右,具體到鄯州,動亂後的這幾年同樣如此,但終究基數低啊,並且青鸞在贖身前是不用親自管錢、采買的,故而感受不深。

她一邊在心中籌劃,一邊讓門子關上大門。然而門扇尚未合攏,卻聽馬蹄聲響,隨即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:“休閉門,我歸來也!”

青鸞聽了,又驚又喜——郎君可算是回來了……怎麽也不事先遣人來打聲招呼?則今天午飯必須加肉菜了,不知道臨時去集市上還買不買得到好魚好肉,或許,切些臘肉來和了菜煮?

李汲是昨日黃昏時分抵達的長安城,未曾歸家,直接去奉節郡王府拜見李適,相談良久,因而就在李適府上用了晚飯,並且寄宿一宵。其實他也掛念著自家小妾呢,還試探李適:“雖然靜街鼓已響,但想來殿下必有方法,可以使我歸家去的吧?”你回回半夜來找我,究竟是怎麽摸進來的哪?是不是有啥密道啊,我也走走成嗎?

可惜李適不肯放人——也或許是不想暴露密道——強拉著李汲的手,好言挽留:“難得有此機會,可以與君把酒相談,共謀一醉,長衛何必急於求去啊?”

由此李汲才耽擱到今天一早才回家,青鸞不禁有些起疑——難道你是跟著賣菜的一起進的城麽?昨晚睡哪兒了?卻也不便打問。

而且李汲千裏迢迢,從外地歸來——具體去了哪兒,他走的時候就沒提,只說出趟遠差——怎麽瞧著面上頗為潔凈,身上也無異味,幾乎不見征塵呢?

——那是自然的,李汲昨晚既然寄住奉節郡王府邸,總不會沒有機會洗沐啊。

然而李汲回家來,只是打個招呼而已,旋說我離京日久,得趕緊回宮去銷假……哦,繳令才是。關照青鸞,我遠行在外,甚渴你的羊湯,家中若有羊肉時,晚間可烹了來吃。

——他這也是大老爺們兒思維了,難道既有吩咐,青鸞會說“沒有,晚上改吃別的”?肯定要急遣人去集市上采買啊,且有得忙活了。

李汲自歸英武軍衙署銷假,又與竇、霍二宦及馬燧論一論內外形勢。說到宮中所駐神策軍的問題,打聽新任神策軍觀軍容使啖庭瑤的情況,竇文場道:“老啖向來喜歡舞刀弄槍,故而皇後薦其監神策軍,但其實……只能耍些花架子,挽一張軟弓而已,且更無將兵的經驗,不足懼也。”

霍仙鳴說話卻直一些,當即笑道:“老竇也不要笑謔老啖,其實你我初掌英武軍之時,與他有多少分別?好在有長衛、洵美相助,才能逐漸歷練起來。”

李汲心說你們歷練起來了麽?未必吧……

旋即霍仙鳴轉向李汲,正色說道:“前幾日,我等也商議過,啖庭瑤不足懼,但神策兵馬都虞候劉希暹,卻似是個人物,也能得將士之心……”

李汲上回請客,沒有邀請劉希暹,一則跟對方不熟,二則對方地位頗高——散職是五品——以李汲、馬燧的身份,不大容易貼得上去。但當時酒席宴間,也曾經嘗試過打探此人根底。

劉希暹是雍州池陽人,並非衛伯玉老班底,而是在神策軍初置陜州,再度擴軍的時候,調入麾下的。此人也是軍伍出身,身形壯偉,膂力驚人,擅長騎射,遂能在一眾軍將中脫穎而出。但他之所以能夠當上都虞候,主要還靠奉迎監軍魚朝恩,為魚朝恩引為心腹。

虞候之名,來源很早,本是春秋時管理山林池澤之官,西魏以後才作為軍官稱號。開元、天寶以來,各鎮節度使常命幕下親信軍官為都虞候,負責軍中巡查和執法。所以魚朝恩升劉希暹為都虞候,就是想利用他做爪牙,一步步掌控住神策軍。

李汲對竇、霍二宦說:“那啖庭瑤是內官,我等使不上氣力,全靠二君與之周旋了。”然後轉向馬燧:“劉希暹既是魚朝恩的心腹,則魚朝恩被迫出外,改由啖庭瑤掌神策軍,他多半不會服氣,很可能陽奉陰違,我等便有隙可趁。只是我與魚朝恩不睦,恐怕劉希暹也是知道的,只有洵美出面,嘗試拉攏他。”

馬燧點點頭。李汲最後說:“至於其他神策軍將,則在我的身上。如此,可使兩軍不生齟齬,共同忠勤於王事,也可使我英武,不至於落於神策之後也。”

其實他的潛臺詞是:只有這樣,才可望將禁中兵馬,全都歸攏到皇太子和奉節郡王陣營,不被張皇後所掌控。但這話不可能明宣於口,相信竇、霍二宦作為李適的黨羽,馬燧跟李輔國關系不清不楚,應該是都能夠聽得懂的。

竇、霍等人又說要設宴為李汲接風——李汲這回請長假究竟幹啥去了,也不必瞞著他們,只是沒提自己又多跑了一趟河陽而已——卻被他婉拒了,說我才回長安,還得趕緊回家去看看。

下班返家,果然嘗到了久違的關西風味的羊湯,連肉帶湯連吃三大碗。晚間歇下,青鸞燒水來給他擦身,這才發現李汲右膀上還纏著布帶呢,不禁大驚失色。李汲笑著安慰她道:“男兒上陣殺敵,身上豈能無傷?小事耳,應該快要結疤了……”

青鸞忙問:“郎君此番公幹,難道是去廝殺了麽?”

李汲眼神一閃爍,趕緊轉移話題:“些許小傷,諸事都無妨礙——來來來,今夜便要廝殺,且與你大戰三百會合!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不出李汲所料,吐蕃軍果然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,假意攻打隴右,其實意在蜀地和涼州。

他返京後不到半個月,突然有消息傳來,數萬蕃軍繞過大雪山,侵入蜀地沿邊的恭、奉、靜、維等州,先後攻破了平戎城、天寶軍和赤和戍。劍南西川節度使盧元裕命副使高適率兵前往抵禦,大戰於清邊城,最終唐軍敗績,退守通化。

民間遂有歌謠,說:“高仲武,實狼狽,能靖內(指平永王李璘事),而不能禦外。”

敗報傳到長安,李亨大怒,即命罷盧元裕、高適二人使職,改命嚴武嚴季鷹為劍南西川節度使。

不過私下裏談論起來,李適仍舊幫著高適說話——“至德二載,分劍南節度使為劍南西川、劍南東川兩鎮。當時高達夫便有疏上,說兩川實為一道,自邛關、黎、雅以抵南蠻(南詔);由茂州而西,經羌中、平戎等城,臨界吐蕃。曩昔以蜀中之饒,又得山南為助,兩面禦寇,尚且捉襟見肘,何況分裂為二啊?沿邊多困窮,可出賦稅者,唯有成都、彭、蜀、漢四州,乃是以今之四州,當昔日十州之役,不亦難乎?

“可惜聖人不聽良言勸諫……也不知道嚴武去了,能否穩定陣腳,繼而發起反攻,收覆失地……”

李汲是見過嚴季鷹的,也很欣賞他那首《軍城早秋》詩——當然啦,比起高適的詩作來,還有相當距離——但具體到這個人的能力如何,秉性如何,了解甚少,不敢遽下定論。因而只能對李適說:“嚴武初至,能夠守住成都附近四州,便算不易了。至於收覆失土,只能期以日後,希望朝廷多關註西川形勢,但也不要太過催迫嚴武才好。”

但這一路蕃軍之中,卻仍然不見馬重英的蹤影——事實上馬重英親將一支精銳騎兵,趁虛北上,去偷襲了大鬥軍和交城守捉,仿佛要直接將隴右道一斷為二!

唐廷得報,上下震驚,李適找渠道請命大將馳援涼州的上奏,這才終於得以通過——郭子儀舉薦鎮西節度使馬璘接替周賁,暫攝河西軍事。

——鎮西節度使即安西四鎮節度使改名,但事實上,馬璘此前的使職也是虛的,本人才隨郭子儀返回長安,還坐著冷板凳呢。

然而對於涼州方面的戰事,李汲倒持一定的樂觀態度,他分析道:“有可能馬重英誤判了形勢……”

因為去年年底,馬重英遣綺力蔔藏入唐請和,其實是窺探東方戰況,但那會兒十一節度才剛統率大軍包圍相州,而史思明降而覆叛的消息也尚未傳來,表面上瞧起來,唐軍贏面頗大,幾乎就可以說已然底定勝局了——非但綺力蔔藏,大多數唐人也是這麽想的。

因而綺力蔔藏返回吐蕃去稟報,加上馬重英才剛遇挫敗退,遂不敢再將下次——也就是今年——的主攻方向定在隴右,而只出虛兵。蕃軍主力南下攻蜀,大概是想謀求南詔的策應,至於北上攻打涼州,則純屬騷擾外加劫掠人口罷了。

軍事計劃往往要提前數月便做決定,估摸著馬重英得知相州之敗的消息太遲啦,想改也不好改了。

由此——“既然只是不足萬騎掩襲,且去路遙遠,則涼州雖然受創,蕃賊亦未必敢深入也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